时间:2020-11-23 15:09:09 来源:互联网 热度: 作者: 佚名
白起是公认的战国第一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威震六国。
然而这样一位举世无双的军事奇才,没有在战场上失败,而是由于秦国内部的用人腐败而被逼自杀,令人为之扼腕叹息。历史在这里再一次告诫后人,用人腐败误国误民!
白起的赫赫战功
白起为将之时,恰逢秦国攻灭东方六国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因为白起取得的一场又一场关键胜利,才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白起一生,作为秦国主要军事统帅,前后从军三十多年,所历七十余战,未尝一败,令东方六国闻白起而胆寒。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详细记载了白起的赫赫战功。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上的障碍。
秦昭襄王十五年,白起攻魏,攻占城邑61座。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夺赵之光狼城。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白起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在华阳之战大破赵魏联军,斩首13万,随后又大败赵将贾偃,溺毙赵卒2万。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斩首5万。
公元前260年,在战国历史的转折性战役——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坑杀赵军45万,使得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帝国抗衡的赵国元气大伤。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二百五十年,各国攻伐频繁,共战死两百万人,其中死于白起之手的竟达二分之一。白起的杀伐固然过于血腥残忍,但其军事才干确实超乎其类、拔乎其萃。难怪毛泽东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范睢用人腐败
长平之战是白起一生中的巅峰之作,此战令赵国的精壮男子几乎伤亡殆尽,可谓举国惊惧,民心动摇。
久经沙场的白起深知,此时若一鼓作气,不给赵国喘息的机会,定能一举灭赵。于是白起稍事休整,马上兵分两路,直指赵国都城邯郸。
就在白起雄心万丈、准备再立不世之功的时候,秦国丞相范睢竟说动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停止进军。这个命令不仅让秦国失去了攻灭赵国的绝佳机会,也间接导致了白起的冤死。
范睢阻止白起进军邯郸,其实反映出当时秦国内部严重的用人腐败。考察历史上的用人腐败,大约有嫉贤妒能、党同伐异、用人唯私等形式。而从当时的秦帝国用人状况来看,这些情况无一例外。
嫉贤妒能
范睢看到白起接连取得胜利,害怕白起因战功而取代自己。因此,赵国说客苏代的一番话,立即引起他的共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即白起)功也。”
于是,范睢就以秦军疲劳、应进行休整为由劝秦昭王传令白起停止进攻,“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并答应赵国割地求和。
眼看功亏一篑,白起自然对范睢极为痛恨,将相失和,“武安君(即白起)闻之,由是与应侯(即范睢)有隙”。
党同伐异
范睢拆白起的台,不是没来由的,白起是范睢的政敌魏冉推荐提拔的,而且两人的关系甚好,范睢焉能让白起进一步得势?
范睢本是魏国人,颇具谋略,但因被魏国丞相魏齐怀疑私通齐国而惨遭严刑拷打,几乎丧命。在魏国人郑安平的帮助下,范睢才得以逃命。
后来,秦国使臣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乃向王稽推荐范睢,王稽赏识范睢的才干,便把他带到秦国并举荐给秦昭襄王,但此时主政秦国的是权臣魏冉,范睢起初并未获得秦昭襄王的认可。
善于审时度势的范睢先通过远交近攻的军事建议获得秦昭襄王的信任,接着便利用秦昭襄王与魏冉之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整垮了魏冉,取代魏冉成为秦国丞相。
魏冉主政秦国多年,门生故吏无数,而白起与魏冉的关系更是亲近。从公元前293年魏冉举荐白起为将,至公元前266年魏冉彻底失势,两人一内一外,密切配合长达27年,应该说白起的功劳有魏冉的一半。
司马迁评魏冉说:“穰侯(即魏冉),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白起作为魏冉的旧部,一向令范睢忌惮有加。除去魏冉,若不除去白起,就是留下心腹大患。所以,在白起取得长平之战的决定性胜利、进而要攻灭赵国的时候,范睢坐不住了,他必须要遏止白起的上升势头,进而不择手段地铲除对手。
应该说,范睢是战国时期卓越的军事谋略家,他的远交近攻的战略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基本方略。而对于魏冉的倒台,有擅权、自私、贪婪、战略失误等原因。但白起与魏冉应该区别对待。白起这样战无不胜的统兵大将,发挥他的专长、人尽其才是最好的选择。但范睢显然没有这个度量,范睢的用人其实是狭隘的。
用人唯私
范睢的用人狭隘是被历史事实证明了的。他能够从一个濒死的阶下囚一跃成为秦国丞相,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一个是助他逃走的魏国人郑安平,另一个是把他带到秦国并推荐给秦昭襄王的秦国使臣王稽。对这两个恩人,范睢都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加以提拔,投桃报李:王稽被提拔为河东郡守,享有三年之内可以不向朝廷汇报郡内政治、经济情况的特权;郑安平则被提拔为将军。
知恩图报本是美德,但若以国家用人大计来投桃报李则是万万不应该的。
事实也给了范睢的用人腐败以两记响亮的耳光:王稽在郡守任内里因通外国而被秦昭襄王处死,“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郑安平则根本不具备统兵才能,“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这也成为秦国历史上的一大耻辱。
范睢的用人狭隘,注定了他肯定不会为了国家大局而放手使用白起;而白起既不是范睢的亲信,又不肯屈尊投靠,范睢为了自己的权威就必然要铲除白起。
白起之死
由于范睢的用人腐败,秦国错过了攻灭赵国的最佳时机。
长平之战9个月后,赵国合纵成功,对之前割地求和的许诺根本不予兑现,秦昭襄王这才“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结果缓过劲来的赵国军民拼死抵抗,秦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于是,秦昭襄王只得问计于白起,想让白起重新挂帅攻取邯郸。
白起沉痛地指出,攻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了,“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秦昭襄王仍不死心,又派范睢去劝说白起挂帅攻打邯郸,自然是无功而返。就在范睢劝说未果后,白起便称病不朝。白起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秦昭襄王的极大猜忌。
事实证明白起具有极高的军事预见力,就在秦国于邯郸城下骑虎难下之时,楚国、魏国的救兵纷纷赶到,秦军处境更加困难,战败消息不断传来。
面对战局急转直下的严峻形势,秦昭襄王强令白起出兵,白起只得带病上路,但又不合时宜地发起了牢骚:“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当白起已经走到了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时,范雎向秦王进谗言,认为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言而杀之”,秦昭襄王遂派使者赐剑命白起自刎。
公元前257年底,在魏、楚两国军队与赵国守军内外夹击之下,邯郸城下的秦军全线崩溃,伤亡近三十万人,被范睢举荐的郑安平就是在此时率部投降。
此后,秦军极其罕见地被三国联军一路追杀,高傲的秦昭襄王被迫与三国议和,归还之前所攻占的韩赵魏的土地。由此,秦昭襄王想在有生之年攻灭六国的设想终化为泡影,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被大大推迟。
秦军在邯郸之战的惨败证明了白起的远见卓识,同时也揭示出秦帝国用人腐败给国家带来的极大损失。
对于白起之死,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即范睢)。”
这一方面是在感叹人各有所长,战场上无敌的战神也未必赢得了朝堂上的争斗;另一方面也让人思索,构建团队时该如何避免这种无谓的内耗,防止党同伐异、用人唯私的情况发生。
当然,白起之死在一定程度上也缘于他性格上的不成熟:古往今来,武将桀骜不驯、功高震主,其结局大都不妙,而跟领导搞撂挑子、闹情绪更无异于自讨苦吃。
但这也恰恰说明白起只是一个纯粹的武将,战场才是他唯一能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白起之死进一步凸显了秦昭襄王与范睢的用人狭隘和缺乏肚量。
发布此文章仅为传递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站将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