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11 20:56:20 来源:互联网 热度: 作者: 佚名
朱元璋起身民间,当过和尚,要过饭,最终却推翻了元朝,成为明朝开国之君。作为皇帝,他一生中拥有许多女人,而这些女人们为他生下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八个女儿。朱棣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如果不是后来的靖难之役,朱棣这辈子都与皇位无缘。
一,并非嫡长子
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应天府(南京),据明人考证生母为碽(gong)妃。
在《太宗实录》与《明史》中,都说朱棣是朱元璋原配马皇后所生。然而万历时期的官员何乔远的记载中,却出现了朱棣的生母是硕妃的说法。
臣于南京见《太常寺志》,云帝为碽妃所生,而余牒则高后第四子也。玉牒出当日史官所篡,既无可疑。南京太常职掌相沿,又未知其据。臣谨备载之,以俟后人博考。《名山藏——典谟记》
朱棣为碽妃所生,后为谈迁的《国榷》等书所采用。
到了南明弘光元年,钱谦益和李清曾借祭拜朱元璋的孝陵时打开了孝陵寝殿,发现殿内穆位第一确实供奉着碽妃的牌位。
朱棣之所以自称是马皇后所生,其实是夺位后为了增加自己的正统性而有意为之。而他的生母碽妃则被他隐瞒,只是将母亲的牌位放在了孝陵寝殿右边第一位,也就是“穆位”第一,以示尊崇之意。
永乐十年,朱棣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南京修建了大报恩寺,名为纪念朱元璋与马皇后,实则供奉着碽妃的神位。
明史专家吴晗曾这样评论过:
成祖,周王为碽妃出。成祖为高后所养,故冒称嫡子。碽妃则行历不详,只好阙疑。
清朝学者朱彝尊曾有诗评价这个历史疑案:
高后配在天,御屋神所栖。众妃位在东,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一见异千闻,实录安可稽?《静志居诗话卷十三》
朱棣降生的时候,正值陈友谅攻陷太平府,准备进攻应天的危急时刻,朱元璋得报后赶忙率军前往与之交战。可以说,朱棣是出生在战火岁月中的。
在他降生前,朱元璋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作为老四的他同哥哥们一样,出生时父亲还在打天下,为了夺得胜利四处厮杀,故此这四个孩子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
一直到了七年以后,已经削平东南群雄并北伐赶跑元顺帝的朱元璋才正式为孩子们取了名字。
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㭎,曰棣,曰橚,曰桢,曰榑。《太祖实录卷二十八》
在古代中国,为维持统治者内部的稳定与长治久安,自西周开始便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沿袭。
随着后世儒家思想的熏陶,这套封建宗法继承制扩展到民间。故此就算是普通百姓,也以嫡长子继承家业。
朱元璋自然继承这条自古以来的规定,
考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长者必正位储贰。若其众子,则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盖明长幼之分,固内外之势者。《皇明经世文编卷四》
所以,作为妃子所生的老四朱棣从出生起就与太子之位无缘。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的继承人只能是原配马氏所生的长子朱标。
二,仁厚的太子
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九月五日,他出生的时候,刚有了自己人马的朱元璋渡过长江,率军攻打元朝集庆府(南京)。
当他听到长子出生的消息后,兴奋地在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马氏原是红巾军统帅郭子兴的养女,她与朱元璋可谓患难夫妻。在朱元璋还是一个大头兵的时候便嫁给他,给予了这个曾经的要饭和尚无限的帮助与温暖。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尊重这位妻子。称帝后更是将其比拟为唐代的长孙皇后,当马氏产下长子时,他怎能不激动呢?
故此对于长子,朱元璋有着超过其余诸子的疼爱,专门让大儒宋濂教育他,期待着以后能做一个优秀的继承者。这一点上,老四朱棣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至太祖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蹑其后,必相隔。不俟太祖命,急率诸校妻过太平,止繁昌陈迪家。而元兵果扼渡如后虑,后遂于迪家生皇长子焉。《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朱标成为世子。
此后 ,经过三年多的征伐,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东南。之后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命徐达与常遇春率师二十五万北伐中原。
次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改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册立马氏为皇后,朱标为皇太子。
洪武元年八月初二,北伐明军攻入大都,元朝的统治至此结束。这一年,朱棣九岁。
朱元璋靠武力开国,他一方面让诸子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同时也希望他们不要成为文弱书生,要求他们学习弓马武备,做能文能武之材。
朱棣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
朱元璋有着残忍的一面,他对臣子十分狠辣,动辄杀人,手段极其残忍。
朱标则深受儒家熏陶,性格更像母亲马氏,与朱元璋迥然不同。他认为该实行宽仁之政,故此每次父亲要杀人时,朱标都会调解劝说。
朱元璋虽然听从太子的意见,但父子之间施政理念的不同这是不可否认的。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太子性情与自己截然相反,朱元璋内心是郁闷的,所以后来对朱标的态度也不冷不热。
但他也明白,打天下需要杀伐决断,但治天下则需要宽厚仁慈。所以,也只好把做仁君的机会留给朱标。
然而天公不作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三十七岁的朱标忽然病死。这位仁厚的太子终于没有等到登基施政的一天,丢下六十七岁的父亲先死了。
选谁做太子成了朱元璋的心病。
三,颇类太祖的燕王
朱棣的成长过程中,亲眼见到了父亲的勤于政务与残忍强悍。这对他以后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众兄弟中,朱棣的性格与作风十分像朱元璋,这让朱元璋十分欢喜。
而其他的儿子们,在朱标与朱棣面前则显得黯然失色。可以说,在朱元璋心中,除了朱标以外,最看重朱棣。
洪武九年,十七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到北平就藩。担负起大明王朝防御北元余部的重大责任,朱棣也成为了众藩之首。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重视。
朱棣是个有心思的人,他将北平的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很注重民生民情。
他熟知父亲的脾气,每次都派人将代表五谷丰登的嘉禾报送朝廷,从不敢送金银珠宝之类的奢侈物品。这让朱元璋更加高兴了,亲自写诗表扬他。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燕王和晋王一起征讨北元。晋王朱㭎畏缩不前,朱棣则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终于获得了胜利。朱元璋高兴地对大臣说:“扫平沙漠,全赖燕王”。
朱标一死,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应该由朱标的长子继承。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八岁时就夭折了,那么继承人只能选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虽然聪明,但性格柔弱,儒雅之气更胜过了朱标。这样一个仁慈过度的孩子,怎么有能力继承大明江山呢?
朱元璋对这个柔弱的孙子有些不放心。
他想起了性情很像自己的燕王,于是向大臣表达了自己想立朱棣为太子的意思,却遭到了反对。
反对的理由就一条:朱棣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
四月丙子,太子薨,太祖愈属意于上。一日,召侍臣,密语之曰:“太子薨,长孙弱不更事,主器必得人。朕欲建燕王为储贰,以承天下之重,庶几宗社有托。”翰林学士刘三吾曰:“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且皇孙年长,可继承矣。”太祖默然。是夜,焚香祝于天曰:“后嗣相承,国祚延永,惟听于天耳。”遂立允炆为皇太孙。《太宗实录卷一》
朱元璋在朱标死后,的确有过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但因为老四朱棣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只能选择柔弱的长孙朱允炆。
而这一切,自然让有能力有野心的燕王心里十分憋屈。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只能忍气吞声,若无其事。
而朱元璋为了替孙子清除可能出现的威胁,则更加疯狂地杀戮功臣名将。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病死。大明王朝落到了朱允炆的肩上,这就是建文帝。
而此后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建文帝采用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削藩建议,消除藩王对中央的威胁,早就想造反的朱棣趁机发难,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在北平起兵,四年后攻入南京,夺了侄子的皇位。
这便是著名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踪,而燕王则登基成了永乐皇帝。
总结:
朱棣在朱元璋的儿子里的确才能出众,然而他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自己与太子之位无缘。
在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的威力是深入人心的,也是封建道德与法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朱棣最后夺了侄子的皇位,便连忙改写《太祖实录》,篡改和销毁建文朝档案,残忍的屠杀建文旧臣。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建文踪迹,其实他内心也害怕啊。
作为封建君主的朱元璋又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按照宗法制度让庶出的四子来当太子呢?
由此导致的天下大乱,自相残杀是任何君主都不愿看到的。
只是朱元璋没有想到,在自己面前老实巴交的朱棣,最后还是抢了朱允炆的皇位,皇族内斗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发布此文章仅为传递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站将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